:::

訪客 - 影視綜藝 | 2012-05-10 | 人氣:1602

 2011年訪臺,全臺六地同步直播、數位音樂廳首次全球直播─柏林愛樂訪臺的震撼激動還在樂迷心中,2012年,由其中15位頂尖獨奏家所組成的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在Audi Taiwan臺灣奧迪汽車的鼎力支持下,巡演臺北、臺中、臺南,更將首度為臺灣樂迷呈獻全場巴哈經典之作,向巴哈致敬!

 
柏林愛樂獨奏菁英匯聚  年度巡演珍貴
柏林愛樂,百年來交響樂團的王者、所有音樂家夢想的殿堂,每一位團員,都是各領域中的佼佼者。然而,古典音樂面貌千百種,有許多偉大的曲目因為編制而很少演奏到,巴洛克音樂就是其中。為了能盡情演奏巴洛克音樂,傳遞兩百年來不曾為人所知作曲家的優秀作品,部分柏林愛樂團員聚集,創立了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在樂團的巡演、大型計劃行程之外,一年中大概只有20到25天可以安排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的巡演,所以要聽到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的機會,非常難得!
 
布蘭登堡協奏曲  向音樂之父巴哈致敬
「巴哈是一個人、一種力量、一種本質或是….。對我們音樂家來說,巴哈是萬物的源頭也或許是萬物的盡頭;他無所不包。」─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
 
巴哈是巴洛克音樂中最偉大、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精通該時期除了歌劇外所有型式的音樂,他將命理、和聲、配器、節奏運用、格律及將文字融入音樂中的能力,都讓人感受到他驚人的音樂創作能力。後世許多音樂家,甚至許多爵士音樂的作品,其靈感都來自巴哈。
 
1995年,阿巴多與由萊納.庫斯摩爾帶領的柏林愛樂樂團成員演奏巴哈布蘭登堡協奏曲,開啟了柏林愛樂團員創立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的契機與想法。此次訪臺,團員特別安排演出全場巴洛克音樂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巴哈的經典作品,向這位音樂之父致敬,其中特別安排的即是經典中的權威之作---布蘭登堡協奏曲,它不僅是巴洛克音樂史上的里程碑,也是巴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譽為協奏曲的最高傑作。尤其本次演出的第四、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更是為樂迷所喜愛。本次演出不只希望帶給臺灣觀眾前所未有的震撼體驗,同時也是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新的體驗。 
當代演譯古典  巴洛克精粹重現 
 
頂著柏林愛樂光環的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係為還原、體現巴洛克音樂精神而生。他們試圖以研究古典音樂的方式研究巴洛克音樂:瞭解譜中各行的重點、連結性及說與唱的片段之間的差異性。有些音樂家演奏巴洛克音樂會特別使用古樂器,但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則是將古樂器的原則應用於現代樂器之上。因為現代樂器的音準較高,而音樂家們既然已掌握了巴洛克的精神,就可以用當代的樂器詮釋與巴洛克的演出方式連結,包含清晰的聲響、調音方式、及人們聽見的聲音。因此而言,如何以現代樂器精準詮釋巴洛克精神,在對古樂的精確理解之下,更展現了這群獨奏菁英無以倫比的超高技藝,也造就了此團在眾巴洛克古樂團中難以取代的巔峰地位。
 
柏林愛樂獨奏家合奏團  臺灣首度全場鉅獻巴哈經典
柏林愛樂獨奏家合奏團將為臺灣樂迷呈獻的音樂會主題是---向巴哈致敬,其中難能可貴的演出了兩首布蘭登堡協奏曲,其他曲目還包括兩首巴哈主要作品─為長笛所作的b小調管弦組曲、及雙簧管與小提琴的協奏曲。此外兩首賦格─為弦樂所作或為弦樂及雙簧管所作的賦格,都不曾在臺灣演出過。這些賦格原是由管風琴演奏的,這次音樂家用弦樂和雙簧管演奏,希望帶給臺灣樂迷巴哈曲目上的新體驗。
 
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每年在柏林愛樂演出之餘所舉辦的音樂會場次並不多,這次在臺灣帶來五場演出,已經佔了本團全年演出將近三分之一,實是臺灣樂迷之福。最頂尖的音樂家、最難能可貴的經典曲目,巡演日期為6/8至6/13,巴洛克精神將在臺北、臺中、臺南、屏東以及臺東五地樂揚,亦將是臺灣樂迷首度聆賞這個頂尖樂團的全場巴哈作品精湛演譯。讓我們,向巴哈致敬! 
 
PROGRAMME:
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 – 向巴哈致敬
Berliner Barock Solisten–A Tribute to J. S. Bach
 
6/8  臺南市立臺南文化中心
6/9  臺東縣立文化中心音樂廳
6/10 屏東縣藝術館
6/12 臺中中山堂 
6/13 臺北國家音樂廳
 
巴哈J. S. Bach: 
b小調第二號管弦組曲,BWV 1067 
g小調為雙簧管與弦樂所作的賦格,改編自BWV 542 
G大調第四號布蘭登堡協奏曲,BWV 1049 
D大調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BWV 1050 
d小調為弦樂所作的賦格,改編自BWV 538 
d小調小提琴與雙簧管協奏曲,BWV 1060
 
MNA Studio 
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巴哈聆賞
  
5/18 (五) 7:30pm 
地點: Audi Taiwan 台灣奧迪台南展示間(台南市仁德區中山路688號) 
5/19 (六) 7:30 pm  
地點: Audi Taiwan 台灣奧迪台北中山展示間(台北市民權西路123號) 
  
詳細報名方式細節請洽MNA牛耳藝術官網 www.mna.com.tw 
 牛耳藝術保留修正、暫停與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其他未盡事宜本公司將公告於官網www.mna.com.tw與臉書。 
 
 
長笛 | Jacques Zoon 賈奎斯.祖恩 
賈奎斯.祖恩畢業於阿姆斯特丹的史韋琳克音樂學院,師事長笛大師庫斯.韋胡爾及哈里.斯特瑞弗德,後前往加拿大的班夫藝術中心,跟隨傑弗里.吉爾伯特教授。
  
祖恩曾為荷蘭青年管弦樂團、指揮大師阿巴多一手創建的歐洲共同體青少年管弦樂團的團員;擔任阿姆斯特丹交響樂團、海格愛樂管弦樂團、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1988至1994年間)的長笛獨奏家,期間與樂團演出莫札特、朱里維、馬丁、顧拜杜利納的協奏曲。1989至1997年間為歐洲室內管弦樂團的長笛獨奏家。在阿巴多指揮的柏林愛樂下擔任長笛首席,共同到羅馬、維也納、美國及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巡演。
 
雙簧管 | Christian Hommel 克利斯帝安.霍默 
克利斯帝安.霍默生於1963年,他曾巡迴歐洲、美洲及亞洲,以獨奏家、室內樂音樂家及指揮的身分演出。霍默定期與薩爾茲堡室內樂團、德國室內愛樂樂團、歐洲室內樂團以及科隆室內樂團一同演出。他曾與科隆室內樂團合作灌錄世界首張巴哈雙簧管協奏曲全集,在國際間受到高度讚揚,目前已重新發行第三次。霍默也是20世紀音樂的專家。另外,他是布萊梅藝術學院的教授,且自2008年起在瑞士琉森藝術學院任教。
 
大鍵琴 | Raphael Alpermann 拉斐爾.亞伯曼
拉斐爾.亞伯曼在德國的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取得學位。畢業後參加柏林藝術學院的多堂大師班課程,同時跟雷翁哈特、庫普曼兩位名家習琴。亞伯曼不僅是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的成員,更是柏林古樂學院與柏林愛樂底下Melante合奏團的創始人之一。1995年在指揮阿巴多的邀約下擔任大鍵琴獨奏家,與柏林愛樂共同演出巴哈的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亞伯曼曾與賽門‧拉圖爵士、哈農庫特、小澤征爾等指揮家、巴托莉、夸斯塔夫等歌唱家合作。曾在世界各國指標性音樂廳舉辦音樂會、錄製CD已超過100張。巴哈的大鍵琴協奏曲專輯為他贏得眾多獎項。今年首度指揮蒙台威爾第的「波佩亞」歌劇,獲得極高的評論。
 
小提琴首席 | Bernhard Hartog 伯恩哈德.哈爾托克 
現任柏林愛樂小提琴首席。德國小提琴家伯恩哈德.哈爾托克在完成與維納‧霍伊特林及安德烈‧格特勒兩位名師的學習後,旋即以首席之姿進入柏林愛樂交響樂團,後擔任德國交響樂團(前身為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第一任首席。多年來持續在柏林藝術大學任教。除樂團及教學工作外,哈爾托克亦以獨奏家、柏林愛樂弦樂六重奏、哈爾托克弦樂四重奏(演出海頓及舒伯特所有四重奏作品)等數個室內樂的成員身份活躍於樂壇上。哈爾托克曾在阿布雷希特、阿胥肯納吉、夏伊、梅茲馬赫、長野等名指揮帶領的樂團演出中擔任獨奏家。 
小提琴 | Kotowa Machida町田琴合
三歲時母親問町田要學鋼琴還是小提琴,她選擇了小提琴,但一直到15歲町田才深刻察覺到自己對小提琴的熱愛。在東京的音樂教育結束後,她獲得德國學術交流中心頒發的獎學金,隨即前往法蘭克福音樂學院進修,並成為愛迪斯‧培雷曼的學生。進入柏林愛樂前,町田曾榮獲布拉姆斯獎,且有四年時間為伍騰堡愛樂的首席。室內樂經驗十分豐富,合作對象包含柏林室內樂團、維納斯室內樂團及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
 
小提琴 | Rüdiger Liebermann 盧迪格.利伯曼
盧迪格.利伯曼生於1956年,自九歲開始學習小提琴。他曾於德國埃森音樂院師事雅各.威斯海默、亞多夫.曼朵,於美國印第安納州布魯明頓師事約瑟夫.金戈爾,並曾於洛杉磯師事海飛茲、在柏林向薩奇哥.嘉瑞洛夫學習。他在1980年加入柏林愛樂。除此之外,他也以獨奏家身分演出,並且加入多個室內樂團,包括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柏林愛樂弦樂六重奏、柏林愛樂鋼琴三重奏,以及史特拉瓦第獨奏家樂團。他也擔任薩奇哥.嘉瑞洛夫在柏林藝術大學的助教。利伯曼的演出也收錄於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柏林愛樂弦樂六重奏、柏林愛樂鋼琴三重奏發行的專輯中。 
 
小提琴 | Barbara Duven 芭芭拉.杜文
芭芭拉.杜文,早在弗萊堡音樂學院學生時期,便獲得萊納.庫斯摩爾教授的肯定,更榮獲柏林愛樂卡拉揚學院獎學金。她定期與Oriol樂團、波茨坦室內學院樂團、以及湯瑪士.亨格布洛克指揮的巴爾塔薩—諾伊曼樂團合作。芭芭拉.杜文自2008年起成為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的一員。
  
小提琴 | Raimar Orlovsky 萊瑪.歐洛夫斯基
1966年出生於德國不來梅,四歲開始習琴,家中另有兩位手足為專業音樂家。在進入柏林愛樂前曾在許多室內樂團待過,包含司徒加巴哈樂團、歐洲室內樂團,1990年進入柏林愛樂交響樂團,1993至2002年間為阿波斯四重奏成員。歐洛夫斯基為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的創辦成員之一,該團成立於1995年,致力於演奏17、18世紀的音樂。他亦與大鍵琴家拉斐爾.亞伯曼共同教授早期音樂。 
 
小提琴 | Eva-Maria Tomasi 伊娃-瑪麗亞.托瑪希
伊娃-瑪麗亞.托瑪希生於薩爾茲堡,於莫札特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完成學業,師事山多.威格。自1981到1986年,她是薩爾茲堡學院合奏團的成員兼獨奏家,並且在薩爾茲堡鋼琴四重奏和薩爾茲堡八重奏擔任中提琴。她在1984年以傑出成績結束學業,於1986年9月遷居柏林,加入卡拉揚基金會樂團學院。在卡拉揚執掌柏林愛樂的期間,她時常以替補人員的身分上場演出。伊娃-瑪麗亞.托瑪希在1990年加入柏林愛樂,擔任第二小提琴。除了樂團演出外,她也積極參與室內樂演出,像是柏林愛樂隨想、柏林愛樂弦樂團、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
 
小提琴 | Rachel Schmidt 瑞秋.許密特
小提琴家瑞秋.許密特畢業於薩爾音樂院,師事瓦列里.克林默夫,後於柏林藝術大學完成學業,師事湯瑪斯.布蘭迪斯。她是多項大賽得主,曾獲美因茲的維拉音樂基金會獎學金,且曾受魯齊耶洛.黎奇、依達.韓岱爾和艾薩克.史坦等大師指導。瑞秋.許密特於2001年加入柏林愛樂,並且也加入了其中多個室內樂團體,像是柏林愛樂合奏團、維納斯室內樂團,並自2010年起加入夏隆合奏團。
  
中提琴 | Walter Küssner 華特.屈斯納
屈斯納原本可能走上大提琴之路,但他的兄弟已經先學了;因緣際會下他有機會從學校借得一支中提琴,最終他決定選擇這項樂器。曾在德國的杜塞爾多夫、美國紐約及聖路易斯接受專業音樂訓練的屈斯納,1987年進入位於慕尼黑的巴哈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兩年後進入柏林愛樂,在團內協助成立愛樂弦樂八重奏及雅典娜四重奏等室內樂團。
 
中提琴 | Julia Gartemann 茱莉亞.賈特曼
賈特曼曾就於德國的代特蒙音樂學院,以及在美國費城著名的柯地斯音樂學院受師於麥可.特里和凱倫.杜托,這位年輕的小提琴家不僅曾獲得德國管弦基金會,尤根波投獎學金和德國大眾大學獎學金,且演奏生涯一直都是德國石荷州音樂節、德國梅克倫堡波莫瑞州音樂節、英國諾福克室內音樂節、奧地利薩爾茨堡藝術節等重大音樂節的常客,而近幾年,她致力於教育,近期負責監督維森史坦城堡大學樂團的室內樂計畫,並擔任西班牙國家青年管弦樂團的導師。    
 
大提琴 | Kristin v.d. Goltz 克莉斯汀.馮德顧茲
顧茲的雙親來自德國與挪威,她曾接受克勞斯.賴夏特(於紐倫堡及杜賽道夫)、克里斯多福.韓克爾(於德國弗萊堡)及威廉.普里斯(於倫敦)的指導。曾在指揮巨擘辛諾波里帶領的倫敦愛樂交響樂團中演出。
  
顧茲後決定放棄此份優渥安定的工作,成為自由演出家並專注於室內樂及早期音樂,以巴洛克及現代大提琴家雙重身份聞名。在決定投入更多心力於教學、獨奏、室內樂演出前,顧茲為弗萊堡巴洛克樂團成員達十六年之久。2008至2010年間擔任慕尼黑室內樂團的首席大提琴獨奏家。至今已錄製三張巴洛克大提琴獨奏CD及與活力三重奏的另兩位團員錄製多張鋼琴三重奏CD,另亦與許多音樂家共同錄製專輯。顧茲現於慕尼黑音樂學院及法蘭克福音樂學院擔任巴洛克大提琴的教授。
 
低音提琴 | Ulrich Wolff 烏爾利希.沃夫
師從藍納.柴帕瑞茲,沃夫於柏林藝術大學就讀期間便展現亮眼的表現,1976年,他跟隨倫納德.伯恩斯坦擔任世界青年樂團之一員。1978年,他成為柏林愛樂卡拉揚時代最年輕的成員。在這之前,他還曾於司徒加廣播交響樂團擔任首席、更擔任拜魯特樂團、奧雲弦樂四重奏等室內樂夥伴,沃夫在歐洲、日本、中國、新加坡、巴西與美國等地舉行大師班,同時,他也是位教授,任職於阿巴多在義大利波坦察與波爾察諾成立的馬勒學院。自從2001年他與柯隆古樂團合作演出,戈貝爾啟發他對於十七、十八世紀樂曲的靈感與知識,他同時也與柏林古樂學會、德國弗萊堡巴洛克古樂團以及義大利大鍵琴家吉安馬里亞.伯尼諾合作。自2008年,成為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的中提琴演奏家。
  
木笛 | Jacques Zoon 賈奎斯.祖恩 
賈奎斯.祖恩畢業於阿姆斯特丹的史韋琳克音樂學院,師事長笛大師庫斯.韋胡爾及哈里.斯特瑞弗德,後前往加拿大的班夫藝術中心,跟隨傑弗里.吉爾伯特教授。
  
祖恩曾為荷蘭青年管弦樂團、指揮大師阿巴多一手創建的歐洲共同體青少年管弦樂團的團員;擔任阿姆斯特丹交響樂團、海格愛樂管弦樂團、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1988至1994年間)的長笛獨奏家,期間與樂團演出莫札特、朱里維、馬丁、顧拜杜利納的協奏曲。1989至1997年間為歐洲室內管弦樂團的長笛獨奏家。在阿巴多指揮的柏林愛樂下擔任長笛首席,共同到羅馬、維也納、美國及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巡演。
 
木笛 | Vera Petry 薇拉.佩特里
薇拉.佩特里曾在德國和荷蘭修習木笛。她在荷蘭馬斯垂特音樂院和比利時的列日音樂院專攻古樂演出,師事傑羅米.米尼斯和菲利浦.皮耶洛。之後她轉赴荷蘭烏特列茲音樂院,向席博.漢斯特拉學習大鍵琴演奏。
  
做為木笛演奏家,薇拉.佩特里曾與多個室內樂團演出無數個音樂會系列以及世界知名的音樂節,包括荷蘭烏特列茲古樂節、德國柏林愛樂樂團學院,由萊因哈特.戈貝爾指揮。佩特里也頻繁地與她自己的「奇蹟巴洛克室內樂團」一起合作演出。
 
巴洛克Baroque
巴洛克指的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之後到古典主義時期成型之前的時代或是當時的音樂類型,約是在1600年至1750年之間。「巴洛克」一詞來自法「baroque」,最初源於葡萄牙文「barroco」,指的是不規則或是球根狀的珍珠,最初是建築領域的術語,後逐漸用於藝術和音樂領域。巴洛克音樂的特點包括:戲劇張力與動感、自由開放的形式、大量裝飾性的音符、情烈的對比、對不同風格的包容、個人主義,以及情感的表達。 
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則是巴洛克時期特有的創作技法。作曲家僅譜出低音聲線(一般由大鍵琴、魯特琴、大提琴所演奏)的部分旋律,上方的和聲則由數字標示,給予表演者基本的演奏方向,藉此思考該如何表現該首作品。因此,同一首曲子在兩場演出中常常會聽起來不太一樣。巴哈曾說:「數字低音是音樂最完美的基礎,若以雙手演奏時,左手彈奏著樂譜上的音符,右手則添加諧和音與不諧和音,用如此美妙的和聲來彰顯上帝的榮耀,數字低音也像其它音樂一樣用來彰顯上帝的榮耀和調適精神外,別無其它。」 
 
長笛Flute 
現代的長笛是根據19世紀的德國長笛設計改良而來。18世紀晚期之前,木笛是當時的主流樂器,「flauto」通常指的是木笛;早期的音樂家若要表示橫吹的長笛,則需加上「cross」、「German」、「transverse」等詞修飾。木笛跟長笛的音色大不相同。木笛聲音清脆而精準,巴洛克長笛聲音較為圓潤、音色夢幻。長笛是一種演奏者可以直接接觸的樂器,可以透過口型(embouchure)較為精準地控制發聲。 
木製長笛的聲音比金屬長笛的聲音來得厚實,因此在演奏時需要使用更大的力道與起奏,可在低音域發出豐富而響亮的音色;金屬長笛音色明亮,並且可讓演奏家做出細微的音色變化。此次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的長笛獨奏家賈奎斯.祖恩將以木製的近代長笛來台演出,折衷歷史與現代,串連巴洛克時代與21世紀。 
 
大鍵琴Harpsichord
大鍵琴是一種彈撥樂器,和古鋼琴(clavichord)與鋼琴不同,大鍵琴的發聲原理是利用撥子撥動琴弦,音色清脆,琴身則像翅膀開展,跟平台鋼琴相似;大鍵琴的撥子原本是用羽管或皮革製成的,因此也有「羽管鍵琴」之稱。 
大鍵琴在18世紀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除了獨奏之外,也是室內樂、管弦樂和歌劇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到了1810年左右,大鍵琴幾乎已完全被鋼琴取代,一直到1880年代,由於復興古樂的風潮,大鍵琴又再度受到重視。大鍵琴華美的外表也讓它除了演奏之外,尚有妝點室內的用途。古時有些大鍵琴結合細膩工藝與精緻繪畫,本身即是藝術品,為貴族會客室、沙龍和音樂廳增色不少。
 
木笛Recorder 
木笛是哨笛家族(fipple flute)的主要樂器,前有七個指孔,後方則有一個其他哨笛家族樂器都沒有的拇指孔。 
 
木笛最初可能源自14世紀義大利北部的藝術樂器,在16世紀初即確立發展完成。現代的木笛遵循17世紀末至18世紀巴洛克時代的設計,分為頭節(包含吹嘴和笛唇)、中節(包含拇指孔跟六個指孔)、腳節(包含第七個指孔)。在那之前,木笛是一體成型的,由於沒有可自由轉動的腳節,所以最下端的小指孔設計成左右兩邊,方便慣用左手的木笛演奏家使用,沒有用到的另一個小指孔就用蠟塞或是木栓封住。木笛也因此得到「flûte à neuf trous」的別稱,意即「有九個孔的笛子」。 
 
木笛在普賽爾、巴哈、韓德爾、泰勒曼和其他同代作曲家的音樂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雖然在18、19世紀管弦樂團發展的歷程中,木笛沒能成為標準編制的一員,但它卻在現代音樂佔有一席之地,甚至為前衛派作曲家所用。 
 
木笛有不同的尺寸,因而能奏出不同的音域。木笛一般是木製,有時也會以象牙打造。現在學校使用的大多為塑膠製。現代最常見的木笛有四種:高音木笛(soprano)、中音木笛(alto)、次中音木笛(tenor)、低音木笛(bass)。 
 
「Recorder」一詞的來源並不明確,但值得一提的是,「record」這個動詞其實是從「recorder」衍生而來,意思是「像鳥兒一樣鳴唱」。可能的來源包括拉丁文「recordari」,意即「思量、想起,或記得」;另一說是源於義大利文「ricordo」,意為紀念品或是紀念物。木笛最早的文獻記載則來自英格蘭德貝伯爵(後來的英王亨利四世)1388年的家計帳冊,其中紀錄了一筆「i fistula nomine Ricordo」的支出,意為「名叫紀念物的笛子」。 
 
羊腸弦Gut strings
羊腸弦由羊腸線製成,直至19世紀,羊腸弦還是弦樂器的唯一選擇;之後由於冶金工業慢慢成熟,開始有金屬絲包羊腸線的琴弦。到了現代,除了對羊腸弦的音色有特別執著的演奏家外,大都採用合金線包合成纖維的弦。 
羊腸弦手感張力柔和、音色豐富溫暖,層次飽滿且與人聲相近,但是因為延展性強、反應時間慢,只要溫度或溼度有些微變化,就會影響音準。 
羊腸線的英文為「catgut」,因此也曾有「貓腸弦」的誤解。然而這個字源推測是「cattlegut (畜類的腸子)」的簡稱,也可能源於「kitgut」或是「kitstring」,「kit」是小提琴(fiddle)之意,和小貓並沒有關係。
:::

今天: 8370837083708370
昨天: 1102111021110211102111021
總計: 1468478014684780146847801468478014684780146847801468478014684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