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鴻中 - 綜合網報 | 2017-03-17 | 人氣:1615

繼2015年《May B》後,瑪姬.瑪漢作品再度來台

2017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瑪姬․瑪漢計畫《臉》Singspiele,由瑪姬․瑪漢發想概念,由大衛․曼布希擔任演出者,一人獨舞,搭配簡單道具布景,獨挑大樑演出60 分鐘,透過不斷更衣,隨心所欲地更換其角色與身份,展現出不同的人生風景如月曆般被翻閱著。歡迎觀眾朋友們於3/17(五)至3/19(日)到實驗劇場來親自感受瑪姬․瑪漢計畫《臉》的獨特魅力!

法國編舞大師瑪姬.瑪漢(Maguy Marin)曾帶《May B》、《環鏡》等舞作來台演出,令台灣觀眾印象十分深刻!今年台灣國際藝術節帶來《臉》由瑪姬.瑪漢(Maguy Marin) 發想概念,由大衛.曼布希(David Mambouch) 擔任演出者,最初發想用莫札特作品來改編,故以Singspiele (歌唱劇)為題。最終雖然創作改變了方向,但編舞家仍決定保留原標題,因為這仍是一部關於傾聽的作品。該舞碼曾於2014年全景藝術節(PANORAMA FESTIVAL)、2016年雅典埃皮達魯斯藝術節(ATHENS& EPIPAURUS FESTIVAL)演出過,更獲得法國世界報(LE MONDE)好評:「這齣舞碼的全貌顯現出對人類行為鉅細靡遺的觀察」。
 

 

一首流傳於世的小夜曲 串起每張臉孔的故事

《臉》的聲音設計亦由大衛.曼布希(David Mambouch)負責,巧妙地選用了舒伯特的《小夜曲》,在演出者的想像之中舞台上的男男女女都會哼唱這首德國情歌,讓所有人物都活在同一個氛圍之中。創作者藉由不同種族、膚色、職業、表情、地域、文化背景的每張臉的表情,讓觀者解讀其背後涵義,猜測人物當下看見、聽見了什麼、碰上什麼樣的事情,這是一場關於身體與人群的演出,帶領觀眾重新審思有關人性關懷、消費符號、政治批評等。由表演者透過身體與一張張面孔帶領觀眾漫步在街頭上,靜靜地訴說著每張臉孔背後的故事。

 

傾聽無聲的對話  大衛.曼布希一人分飾60角色

《臉》由大衛.曼布希(David Mambouch) 一人獨舞,大衛.曼布希多才多藝,擁有導演、劇作家、表演者等多重身份。2005 年曾演過法國電影《妮娜之家》,亦多次參與瑪姬.瑪漢的經典作品如《May B》、《環鏡》。表演者隱藏在一張張匿名臉孔下,鮮少露出真實面目,並透過不斷更衣,更換其角色與身份,藉著身體揭示出隱藏在日常生活習慣中,那些微乎其為舞者企圖捕捉每一張臉孔所要表達的情緒及其身體想要透露出來的訊息,在演出過程中觀眾可以看見舞者透過細膩的肢體動作來展現從老人到青年、從凡夫俗子到上流名人、從男性到女性各種形象,一些大家熟悉的名人臉孔也將淹沒在芸芸眾生中。

整齣舞碼表演者不發一語,透過步伐、姿態、動作轉換角色,在換脫與穿的衣服之間, 展現出不同的人生風景如月曆般被翻閱著;人類共通的慾望以巨大的沉默被訴說著。

大衛.曼布希(David Mambouch)更表示:「60分鐘的表演以一些儀態及姿勢的改變來詮釋人物。有一個重要的道具,就是現在手上拿著的面具。這齣舞劇最早由編舞者瑪姬.瑪漢(Maguy Marin) 女士發想,設定在每一個人物交替的過程中,或是我在詮釋每一個人物的時候,都有屬於這個角色獨特的個性,這種比較細膩的表現方式較不希望在正式劇場演出之外被揭露,希望大家可以走進劇場,才能夠有第一次的這種震撼的體驗。當我在整個表演過程中,服裝會有變化,面具是咬在嘴巴裡固定著來做演出,我在完全看不見觀眾的情況下來做肢體動作表演,造成表演上較大的困難,在表演過程中我必須要完全了解衣服道具擺設的位置,尤其是要非常熟悉道具與道具之間的距離,而這些熟悉度就是來自於不斷的不斷的演練。在道具的細節上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尤其是服裝擺設的位置與順序,這都會影響演出及走位。還有一些小配件像是手套,手套底部有鈕扣及手指頭的部份有開口,讓我能夠分辨與使用道具。 」

 

 

 

:::

以社群帳號登入本站

今天: 1368813688136881368813688
昨天: 7683768376837683
總計: 125615931256159312561593125615931256159312561593125615931256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