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3年之久資安法於日前三讀通過,臺灣資安發展將邁向制度化、一致化,《公視主題之夜》節目特別安排於明天(6/1)晚間十時,播出紀錄片《你在監控我嗎?》(An Eye on You: Citizens under Surveillance),提醒民眾,透過手機和電腦發生的全球大規模監控行動正在進行,它的監控範圍,從過去的公共場所,如今已滲透到每個人的隱私生活。映後,該節目邀請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李建良,和主持人蔡詩萍進行深度對談。
監視的本質就是觀看而不被看見,這一直是公民生活的一部分。近十年來,人們見證了一場數位智慧革命,而另一場革命也同步發生,全球針對特定目的監控,正巧巧地擴大為大規模監控。
比利時金融業聯合會委託製作了一部「讀心術」警世短片,隨機邀請路人進入「讀心術」大師的帳棚內。在幾分鐘之內,每位受邀進入的路人都懾服「讀心術」的精準,連他們與幾個對象交往、家宅出售情形,甚至包括銀行帳號與餘額等,均被「讀心術」表演者一一說出。突然,這場隨機實驗變得氣氛詭譎,參與的路人開始面色驚嚇、凝重、尷尬……。唰一聲,謎底揭曉,不需要天賦異稟,只靠著四個駭客在幾分鐘內,就獲得這些人的私人資訊。
《你在監控我嗎?》製作團隊費時兩年,走訪監控專家,安全教授,及谷歌和臉書等資訊巨頭公司,結果發現,所謂「隱私生活」(Private Life),自2001年九一一事件後,早就開始崩解。
美國總統小布希為反恐,簽署了《愛國者法案》,實施了史上最有野心的監控計畫。美國在2001至2013年間,情報總預算增加了一倍,高達到四百億歐元;其中四分之一,全數撥給國家安全局。前國安局高級官員湯瑪斯.德雷克指出:「我們非常大規模地,監控美國人民,而且沒有經過批准,但是,我的長官卻說『你不懂,現在跟以前不一樣』『我們處於緊急狀』」,他也因此而被指控犯下叛國罪。
在「反恐」此一「社會秩序公共利益」之下,隱私權的保障成了犧牲品。
加拿大皇后大學監控研究中心社會學家大衛.萊昂指出,現在最需要釐清的重要問題是:「『安全』的定義是什麼?所延伸出的許多問題又是什麼?因為『安全』常與國家安全劃上等號,那國家安全是什麼?我們努力保護或維持的,是誰的國家安全?」
其實,國家已經不是唯一的監控者,還有許多雙「眼睛」也虎視眈眈地注視著所有人在數位科技上的一舉一動。對於臉書或是谷歌這樣的資訊巨頭公司,所擁有的用戶資料都是他們的「金礦」。臉書、蘋果、谷歌、亞馬遜矽谷這四大巨頭更組成了GAFA,其市值超過一兆五千億美元,比世界上最大的四家石油公司還高。
柏林安全研究實驗室負責人卡斯騰.諾爾博士指出:「我們不再是顧客,我們是商品、是資料。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料買賣的市場,我們就像在公司之間交換的抵押品,這些公司會把資料拿來賣錢,但沒人知道這樣交易長期會有什麼後果。」
面對數位監控的「新世界」,每個人都存在著另一個「數位身分」,比真實身份擁有更大的價值,更不受個人控制。我們是否有編輯、使用、保護自己數位身分的權力呢?有沒有「被遺忘的權利」?值得每個人深思。
《公視主題之夜》節目播出紀錄片《你在監控我嗎? 》宣傳短片連結:https://goo.gl/7TnX2x 。